不是吧,不是吧?
难道艺术行业里潮到出圈的
彩虹光感
还会有人不了解咩?
虽说审美风潮瞬息万变,但个性潮流yyds,彩虹光感风也因此高频率地渗透设计圈、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各大领域中。
那到底什么是彩虹光感风格?它备受追捧的原因在哪?今天表哥必须安排该系列科普!
什么是彩虹光感?
彩虹光感风格特征看起来像彩虹一样的丰富多彩,颜色运用非常大胆、高饱和、画面丰富、视觉冲击力强。
光感叠加的彩虹流体风,通过集合和色彩,创造成光幻觉的艺术。这种色彩出来的效果绚烂夺目,艺术感十足:年轻又活泼,将反叛个性展现地淋漓尽致。
艺术大师都爱“彩虹光感风”?
在深入了解彩虹光感美学特征之前,我们不妨先感受一波艺术大师们眼中的“彩虹”世界。相信对大家接下来的研究和学习都是一个直接和便捷的手段,大家不妨带着好奇与学习的眼光思考它的价值以及无限潜力~
#装置艺术
©Kimsooja
韩国的多媒体概念艺术家Kimsooja选择用灯光“充满”约克郡雕塑公园里一座历史悠久的小教堂,在室内制造出温暖的彩虹。
光通过窗户上放置的衍射膜,在整个空间里形成散落的彩虹光谱,而这些光谱通过室内安装的镜面呈无限反射,有形的边界此时变得模糊,空间变得流畅,随处可见的彩虹光感变得似乎可以捕捉,可以触摸,为教堂注入新的活力。
整个空间伴随着自然光线的强弱起伏发生改变,艺术家的呼吸声作为一个声音装置伴随其中,令人产生一种“虚空”感,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在自然创造的冥想状态。
©Daniel Buren
从巴黎大皇宫中看彩虹圆环森林是种怎样的体验?
法国大师Daniel Buren 以“Excentrique(s)”为题,在巴黎大皇宫中庭为Monumenta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塑料圆环群装置艺术。
它是由无数大小不一的金属圆圈构成的茂密森林,这些圆圈都是相切的,在彩虹色彩的透明塑料画布上伸展开来,并安装在大皇宫大殿的黑白细柱上。整个面积13,500平方米、挑高达45米的巨大空间,形成一片色彩斑斓的天幕。在空间的中心,900米的地板上安装了15面圆形镜子,反射出周遭的颜色以及透过屋顶玻璃所映照出来的光线。
通过这种方式,Daniel Buren 把建筑、艺术、光、彩虹色彩等多种主题相糅合,形成一个巨大的万花筒,为巴黎大皇宫中庭创造了一种新的体验。
©Gabriel Dawe
这是墨西哥艺术家 Gabriel Dawe 利用线条以及丁达尔效应制作的室内彩虹装置,就像在室内,为你冻结了一道彩虹。
路途中难免会有赶路的疲乏,但是假如你在圣安东尼奥机场抬头,会看到这道飞机形状的彩虹,给心情注入温柔的力量。
数字媒体艺术
©Maxim Zhestkov
在俄罗斯艺术家Maxim Zhestkov所创作的「Layers」作品中,你能看到这样一件惊艳的作品:色彩吞噬色彩,形状吞噬形状,空间吞噬空间,平面吞噬立体。
Maxim Zhestkov用二维色彩平面逐「吞噬」黑色三维空间,呈现出一系列以“彩虹光感”为主视觉的视错觉动画。
彩虹可以代表爱,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彩虹的N种可能性,象征着爱的多元与绚烂。
©Tin&Ed
《We come in peace》是艺术家团体Tin&Ed在城市空间中的动态媒体艺术设计应用。
Tin&Ed通过对动态数字艺术的技术、彩虹光感风格审美设计与建筑空间重构,使得动态媒体艺术装置巧妙的嵌入美国纽约市17号码头的城市建筑空间之中。
该动态媒体装置旨在展现自然界中所发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,并提醒我们本质上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,而不是与它分离。
彩虹光感美学特点
看到这,不难发现,彩虹光感风格美学特征十分明显。配色上主题部分基本都是五颜六色渐变式,用这种风格做出来的视觉极具层次感与吸引力。
其实,这种风格不仅备受艺术家青睐,也吸引了商业参与。
在以青年为受众群体产品系列中,无论是商业包装、还是宣传物料,尤为盛行这种“丰富而绚烂”的风格。
◤彩虹风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
彩虹光感的配色加上年轻活泼的寓意可以让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这种美学特征永恒地为主流审美注入着新的活力。
表哥最后说,
其实,在同质化严重的今天,尝试下新的视觉表现形式,另辟蹊径也许是件好事。作品有了彩虹光感的加持,或许会有想象不到的“迷幻”效果,也更能让考官眼前一亮哦。
最后再将法国大师Daniel Buren 《Achtung!》节选中一段翻译送给大家,希望对大家的灵感启发收集有帮助~
颜色不是静止不动的,就如同一个作品并不能代表那个物品的成像。不存在一个最终不变的形态,也就不存在一个最终不变的颜色……一种颜色被重复使用过无数遍,也就拥有了无数的意义。所以颜色只会存在同时使用,不存在先后依次使用,系统性的使用。
——Daniel Buren《Achtung!》节选
资源包福利
《Interaction of Color》Josef Albers著
电子素材资料
这本书籍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杰作、一部超经典作品,于1963年在美国首次出版。
它是作为艺术家、教师和学生的手册和指南而设计的,它是Josef Albers于耶鲁大学就读时关于色彩特性的课程的总结。